育儿-陪伴

八年前我就当了爸爸,而后几年就独自一人在北京工作,期间回老家探望妻儿的频率不高,平均下来每月才回去1.2次左右吧。原因有几,一是娘俩更想在老家生活,老家里人多,生活不闷,而来北京生活条件差;二是我对妻子教育能力有信心,那个时候她也积极去学习教育的理论知识,只要好学应该不会差到哪儿;三是我总是想着『再干一年就回老家』,如此循环了五六次。

2014年夏天彻底结束了北京的工作,回到了老家,开始了和家人一起生活。本以为这是幸福的开始,没想到这是艰辛的起点。

夫妻长时间不在一起,难免会有很多的摩擦,比如挤牙膏的方法都会较劲。夫妻的关系很亲密是真的,但是即使这样亲密的关系也得有『分寸』,不能把爱人当做自己,不能要求爱人的行为都是自己想要的。而这些折磨了我很长时间,两个人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放弃了部分自己的固有观点,这才渐渐地让关系的冲突频率降低了。

对孩子的教育却不太一样。老大一直是妻子一个人带大的,妻子这人本身就比较强势(容不得不同意见),而这两点可能是造成孩子某些特质的原因。孩子情绪控制力差,看上去总是在『崩溃』的边缘;孩子独立意识差,不接受一个人睡觉;没有安全心态,害怕关灯;渴望有朋友;胜负(自我)意识过于强。

两年前,自己也很无力,不知道有什么问题,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。没有人能传授经验就只能看书学习怎么做父母。这样没有针对性地去处理孩子现状,而只去学习怎么和孩子相处,而后结合自己的分析,再刻意去转变生活中自己的行为。就是这样过了两年。

最初的陪伴是给孩子讲故事,一开始是随意讲的,『龟兔赛跑』的故事就讲过很多次,可是后来讲多了就知道了孩子的喜好,就开始自己编一些故事讲,讲了一个系列的故事,差不多有一百多集吧,故事名字就是『超级玛丽』(游戏的名字和人物),讲得就是玛丽兄弟的故事。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人物和主题,兄弟关系是主要主题,还有一些智慧、勇气、友谊之类的情节。我那个时候还能天马行空地杜撰,后来越来越想不出来新鲜的情节,于是后来就不讲了,改用手机听睡觉故事了。

再后来是陪读。孩子上过学前班,也就是在上小学之前就有一定的识字量。在上了小学两三个月的时候,我开始带着他读书,选的书是《查理九世》,一开始是我读他听,再后来他竟然能自己读了起来,我知道他有很多字还不认识,但这却不影响他理解书中所述。很多的人对读书是另一种看法,他们觉得有不认识的字就应该去查字典学习,而我觉得不应该中断『故事流』,故事反复中断是扫兴的事。就是这样,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字,但孩子也读完了二十余本《查理九世》。

如果希望孩子多认识自我和世界,读书是一个相对好的办法,因为一是读书来的容易,二是书本的内容相对电视更加的宽泛。所以,每次京东图书有活动,我们都会选购一批,包括但不限于绘本、小说、漫画等,主题有探险、亲情、科学等。书多了但都在纸箱子里,孩子不能一眼看到,于是就架起了书架。书在国内真是便宜极了,几千块钱下去就能有一大堆的书。我们在中午和晚上睡前会随手拿起书读一会儿,但还不谈不上是『习惯』,我想以后我不能偷懒,得养成习惯才行。

买的书不少,但孩子真正喜欢读的书比较少,而孩子真正读下来的就更少了。这涉及到心态了,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书孩子也不读为什么还买呢。我觉得我浪费得起这个钱,我得给孩子提供相对丰富的选择,以维持孩子读书的兴趣,所以必须得有一个『充满惊喜』的阅读环境,让孩子会在不经意之间发现一本好看的书。除此之外,在家里还设置了一个读书基金,每个月+15元,这个基金的钱只能用来买书,有时候他有阅读目标时可以用这个钱买他想读的书。

家的旁边有一个儿童图书馆,书全是孩子喜欢看的,费用不低,一年八百八,还好在网上可以买到优惠票,所以我们去的就比较多了。一开始我是比较担心孩子没兴趣,也担心他玩心太大难以静下心阅读,所以一开始去图书馆时主动和他互动较多,会主动表示赞赏,也克制自己不生气,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能发火。一开始去的两次,孩子没怎么看书,都是这个翻翻那个瞅瞅,还时不时和其它看书的小朋友玩一会儿。孩子去了一两次后还想去,还挺喜欢那个图书馆,到后来我们定了一周去一次,但我有一段时间没时间带他去的话他还有意见呢,那时候我感觉他是真喜欢去那里。后来再去图书馆时也不像前两次了,后来就是专注在书上了。只是目前在图书馆的专注力好像不如在家,在图书馆时他看的书基本都是漫画类的。因为离家近,我们一般都是在中午时间去,在上午放学后直接吃快餐后就去看书,下午上课前返回学校。

市图书馆在城市北边,离家较远,我们也去过。我们两人办了两张读书卡,只去了一次,借过一次书,后来就没去过,主要原因还是书相对比较老、有趣的书不多,阅读环境不好(儿童阅读区都找不到凳子坐),次要原因就是离家太远了,去一次不容易。

对于阅读过的书还做了记录,时间、书名、字数、定价等都记录了下来。今年一年他的阅读量是两百多万字,书总价是七百多元,这样一计算可以得出他今年和去年相比,文字类的阅读比例增加了。等等这些虽然在现在没有实际意义,但是想想万一要学习什么新理论或者需要总结了,这个也可以做个参考。

一个月前,看到有的家长要求自家孩子在清晨朗读,我觉得这样挺好。既然要朗读就要朝着好的方向努力,朝着『主播』的方向做,能不能做得好是另一回事,主基调就是要『读好』。我在网上开通了一个帐号,名字就叫『听到读书声』,初心就是给他更多的阅读体验,每次用十分钟左右读一个小故事,然后我做一下后期处理并上传到网上。一般都是孩子选择故事,偶尔我会要求他读一首诗歌。目前累积到十几期的内容了,除了两期的诗歌外都是绘本故事。看统计也有播放量也有评论,虽然我直觉那些像水军行为,但孩子天真看了还挺高兴的。

为了养成读书习惯而制定了这么多的计划和策略,而这所有计划的执行都是非常小心地进行的,所有过程都不能让孩子反感,这个真的很费心思也考验性子,一旦出现一次考虑不周或情绪失控都会打击孩子的兴趣和信心。

读书的重要程度很高,因为书里有人类所有的知识,除了书还有什么载体能有呢?现在的电视节目真的是会拉低人的智商的,尤其是那种小鲜肉扎堆的影视剧,人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更多的不是获取知识,而是把自己置于一个虚拟世界里,为了体验快感而看。我是很反对电视节目的,虽然不会强制孩子远离电视,但也会希望用其它活动取代电视时间的。

孩子就是父母的一个翻版,这是千真万确的。我如今的性子对比以前是差了很多,很多是工作上压力大,在家里的我经常没个好脾气,这样时间长了后我发现孩子也出现了我的样子:很生气地对着人表达愤怒。我情商很低,控制情绪能力差,自制力差,而这又传递给了孩子,我常常焦虑难以集中精神,而孩子也是,我自我意识过于强,沟通有障碍,不善言语,慎言恐失,而孩子也是。这一切对孩子影响深远的特质,都上演了,可我却没有能力改变什么。似乎正是由于在性格方面深深的无力感才会让我更多关注其他方面。

如今两年过去了,孩子是有一些变化的,发脾气不像以前那么频繁了,能相对认真地听了,现在基本不会出现那种『不听话』、『死活都要X』的情况了;能自己睡了,也不那么依赖妈妈了;和弟弟相处也融洽了,偶尔还是会合不来,但是很多时候都能愉快相处了;还是有些胆怯,做事情放不开,好像相比以前更甚了;和人相处的方式还是缺少技巧……总之有好有坏,不知道那些好的改变是我的原因还是自然成长的原因,那些坏的改变多数却是我的原因。

经过这两年的学习,我理解如今的教育,如果父母有适合现代社会的性情(脾气好、乐观、积极),即使不用教育,孩子也能自我完善和成长,但如果父母情商低,就只能靠智商、克制和学习来补充了。